建筑可阅读 八仙桥青年会大楼:不应被遗忘的体育历史本期,我们邀你继续跟随黄浦区【建筑可阅读】宣传大使周力老师的步伐,来到八仙桥青年会大楼,了解一段不应被遗忘的体育历史。
位于南路123号的八仙桥教青年会大楼因地处八仙桥而得名。上海教青年会成立于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最初的会址在北苏州路17号,1906年在四川中路599号(今为同济黄浦创意中学)建造新会所,后称第一分会。1939年在四川中路630号(今为连锁酒店)成立第二分会。南路123号的八仙桥青年会大楼是青年会总会,1929年动工,1931年建成,耗费100万元。负责这幢大楼设计的是中国的设计师李锦沛、范文照、赵深等,江裕记营造厂施工。在熙熙攘攘的南路,青年会大楼是非常独特的存在,人们往往在很远的地方就为其富于中国传统风格的外形所吸引,坐东朝西的正立面效仿北京前门箭楼的式样,石刻门框饰以中国传统的西番莲图案。立面中部采用泰山面砖装饰,檐口下有斗拱与彩绘,屋顶铺设蓝色琉璃瓦,难怪很多上海人亲切地称其为“上海的大前门”。
上海教青年会的总会和分会都有开展文娱体育和教育活动的场所和设施。青年会早期举办各种演讲活动,开办图书馆,介绍科学和文化新知识。鲁迅多次在青年会向青年学生演讲,推动版画活动。鲁迅生前最后的留影,就是在1936年10月8日参与于八仙桥青年会举办的全国木刻第二回流动展览,期间与青年木刻作者们谈话。
八仙桥青年会在中国体育史上也有其独特地位,知道的人就不多了,但这段历史不应被遗忘。1932年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10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国首次派运动员参赛,刘长春“单刀赴会”传为佳话。刘长春的奥运之旅,和八仙桥青年会有莫大的关系。当时日本侵略者策动刘长春代表伪满洲国参赛,刘长春发表声明拒绝,在得到张学良将军8000银元资助后,秘密从东北来到上海,就住在八仙桥青年会。1932年7月5日,时任上海青年会总干事的黄仁霖先生在八仙桥青年会九楼招待各报体育记者,报告此次选派代表出席奥运会(当时称为世界运动会)的经过。三天后的7月8日,刘长春搭乘“威尔逊总统号”邮轮前往美国参赛。
1936年中国派出庞大代表团赴柏林,第二次参加奥运会。那次的中国代表团也是在八仙桥青年会出发的。当年的6月24日,上海各界人士在八仙桥青年会召开欢送大会,奥运代表团总领队沈嗣良发表答谢词:“此次出国责任重大,相信我等能各尽力量,一举一动表现我中华民族之高尚品质,并有优良成绩之表现,不负各界期望,以慰于国人……”可惜由于当年的中国积贫积弱,中国运动员舟车劳顿状态不佳,在柏林奥运会上除撑杆跳高符保卢进入复赛,其他运动员均在预赛失利。运动成绩虽不理想,但中国体育人依然向世界展示了健康向上的形象,在奥运历史上写下了属于自己的篇章。
上海教青年会富有体育传统,1900年成立后就在四川中路会所建立全国首创的健身房、墙手球房等。1908年成立体育部,开展篮球、排球等运动。八仙桥青年会大楼建成后,底层为体育部,有健身房、举重房等完善的体育设施,经常举办游泳、羽毛球、技巧、拳击、摔跤、柔道等训练和比赛。
1934年梁兆安来到体育部工作,他积极创办“夏季游泳者大召集”,培养游泳骨干。1937年组织“晨操班”,后发展成上海解放前有影响的群众性体育组织。1938年梁兆安赴美国进修体育,1941年学成回国后任上海教青年会副总干事、体育部主任。
全国解放后梁兆安积极参加上海市体育筹备委员会的工作,1959年青年会体育部改组为邑庙区体育馆(1960年改为黄浦区南路体育馆)维基体育官网,梁兆安任馆长。六、七十年代南路123号曾有一座以青年会大楼为基础的“南路体育馆”,大楼底层为健身房,连通大楼的后面是附着于大楼主楼的裸露槽钢构架的体育馆,顶高8米,面积仅有30米长、18米宽,有一座非标准的篮球场,排球、羽毛球、乒乓球、武术等项目共用。另有举重和摔跤训练房各一间。当年的训练的设施,就是这样艰苦。四周有木质看台,能容纳700余名观众。尽管简陋,这里培养出不少优秀运动员,如八十年代多次获得羽毛球混双世界冠军的王朋仁就是在这里接受启蒙训练的。羽毛球女单世界冠军张爱玲也曾来这里比赛。
1984年青年会大楼改造,体育馆拆除,青年会大楼作为体育设施的历史也告一段落,至今已有四十多年了。它中国体育奥运征程起步的地方,也是近代上海众多赛事的举办地。虽然空间狭窄设备简陋,但它曾是黄浦市民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场所,培养了众多体育人才。在这幢大楼的百年历史上,体育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是值得铭记、不应被遗忘的。